開箱
-
宛如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傳授Wi-Fi 6使用真諦,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神速開箱
嘿,如果你看得到這篇文章,表示你正在家裡,躺在沙發上舒適地使用著網路,也或許你正在辦公室裡偷閒,那你在瀏覽這篇文章的時候,是不是有些不順暢?可能網頁讀取太久了?也可能圖片展開太慢了?那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你的媽媽正在看Netfilx、你的弟弟正在看Twitch直播、你的同事正在偷偷下載Steam上的3A大作遊戲,所以即使連接了Wi-Fi 6,正在看我這篇文章的你,還是會感到卡頓,不是你當初申辦的光纖網路出了差錯,這一切都要歸咎於你的路由器,太過老舊,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TP-Link在路由器研發的成果上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甚至已經做到家喻戶曉的地步,現在推出了一款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透過可支援5GHz頻段4串流160MHz頻寬以及2.4GHz頻段雙串流的5400 Mbps Gigabit級 Wi-Fi、能覆蓋更廣範圍的6根天線,來教你Wi-Fi 6的正確使用方式。 為什麼會說這台Archer AX73有那個能耐能教你Wi-Fi 6到底該怎麼使用?各位玩家仔細瞧瞧,雖然TP-Link隱匿的很好,但還是逃不過小編的法眼,機身上散熱孔不對稱的黑釉和風多邊形設計,雖然TP-Link對外宣稱那是充滿禪意的東方菱格散熱孔,但那樣子不就正是神話會出現的未知幾何圖形嗎? 再稍微於那6根可多方向轉動的天線做點擺設,一艘來自宇宙的、由外星人駕駛的太空飛船就油然而生了,而機身上那塊黑色鏡面版,就是這艘Archer AX73太空飛船的駕駛艙,當你盯著這片充滿神秘感的鏡面版觀看時,看不見裡頭的駕駛員,只會看見你正在凝視的你自己。 而Archer AX73前端的指示燈就像是飛船的指引,轉向尾端,多樣的I/O連結埠,1個Gigabit WAN、4個Gigabit LAN,在左方則是Reset鈕、Wi-Fi開關、WPS開關、LED燈開關,左側翼還隱藏了一槽USB 3.0連結埠,讓太空飛船Archer AX73的功能更加豐富。 啊!原來是外星人,駕駛著這台Archer AX73,降臨地球來教我們如何正確使用Wi-Fi 6了啊!(笑 那6根可多方向轉動的天線加上波束成型技術,能將Wi-Fi訊號覆蓋範圍變得更遼闊且更穩定,使得Archer AX73所具備最快能達到5400 Mbps的Gigabit級Wi-Fi功能,能支援4串流160 MHz,玩家們用到8K串流也沒有問題,並且支援OFDMA以及MU-MIMO,讓Archer AX73能夠同時連結200台以上的設備。 配合TP-Link OneMesh,更能加強Wi-Fi訊號強度,並且智慧地選擇數據的最快連結路徑,讓網路保持最佳狀態,並且藉由路由器以及節點的建立,最終透過Archer AX73所建構的Wi-Fi領域裡實現無縫漫遊,且完整覆蓋玩家們的家裡或辦公室區域。 網路威脅的遏止當然也是做得滴水不漏,TP-Link的HomeShield技術與Avira AntiVirus合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HomeShield藉由不間斷的資料庫更新,能確保網路上的各種新式威脅,且能辨識包含攝影機、語音助理等IoT設備中的潛在的安全性漏洞,還能記錄異常的網路傳輸流量,並且可阻止未知的設備自動連結路由器,防止DDoS攻擊,家長們也能透過HomeShield管理上網時間,阻止孩子們瀏覽到充滿不當內容的網頁。 但不要想說宛如一艘太空飛船,在設定上就會變得無比繁複,相對的,Archer AX73反而簡單到無以復加,玩家們從手上的智慧型手機中,到Apple Store或是Google Play商店下載TP-Link Tether後,點開App,選擇Archer AX73所屬的路由器種類,接上電源與網路線之後,再檢查LED燈狀態。 小編不是用PPPoE連結網路,而是用另外一台路由器連結,算是有點偷吃步,但大多數玩家們家中應該都是使用PPPoE模式連網,因此只是需要多出一個輸入PPPoE帳密的步驟而已,然後跟著App的步驟找到SSID密碼,機身底部有顯示,包裝盒裡面也有附一張卡,再將手機的Wi-Fi連結至Archer AX73,靜待幾秒之後,App介面上就會出現玩家們剛剛連結的設備了。 接著更簡單啦,玩家們可以想一個喜歡的Wi-Fi名稱,要不要設密碼就看自己有沒有大愛啦(誤),總之連結設定簡單到幾乎只要一直按「下一步」就可以完成,頂多就是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選擇Archer AX73的設定。 設定完成之後,進入TP-Link Tether的主介面,首先會看見2.4G與5G兩種無線頻率的狀態,底端有四個選項,分別為首頁、用戶端、HomeShield、工具,用戶端是用來觀察透過Archer AX73連網的各項設備,而HomeShield則是前述所提及的高級資安防護,工具欄位中則有各項可調整的選項,玩家們可依照自己的需求來調整。 小編挑了幾個設備來測試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 Wi-Fi 6 路由器的高超功能,說它是一艘來教導地球人如何正確使用Wi-Fi6、外星人所駕駛的太空飛船,可不要給小編洩氣啊! 但幸好,PCDIY!辦公室的網速為500M,透過Archer AX73連網之後,使用Wi-Fi 6的Samsung Galaxy S20從Speedtest獲得的下載上傳數據為374/290 Mbps,僅具備Wi-Fi 5規格的iPhone 7也有351/264 Mbps的傑出表現。 來看看電腦方面的表現,小編最近所入手的M1 Mac Mini,搭載Wi-Fi 6規格,所得到的分數有514.68/267.06,但身為果粉的我絕對沒有要吹捧M1晶片的好,因為具備Wi-Fi 6的Z490主機板也有495.06/226.01的超優質表現。 Wi-Fi 6即將普及,或許還有些玩家們還沒意識到這件事,而TP-Link早已未雨綢繆,超前佈署了好一陣子,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透過多天線增強訊號,加上波束成型技術,讓家中的Wi-Fi領域拓展得更廣,MU-MIMO與OFDMA的支援,讓Archer AX73能夠同時連結200以上的設備,就算真的同時連結200台設備,也不怕網速降了,最快能達到5400 Mbps以及支援4串流160MHz的Gigabit級WiFi技術,看8K串流絲毫無壓力,更遑論是普通1080P的串流影音了,說到這,還不剁手嗎?好啦,小編不等你了,先去下單一台再說。 廠商名稱:TP-Link 廠商電話:02-89532001 廠商網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TP-Link Deco X90 Mesh路由器實測開箱,實現真Wi-Fi無縫架構 兼具美型與效能!
在如今的這個大網路時代,智慧型設備可以說是大爆發,每個人的手上可能就有好幾部需要連網的智慧裝置正在使用中。相信玩家們或多或少都有遇過這種情況,就算家裡是牽了條100Mbps的網路,但在全家一起連Wi-Fi的時候就會各自搶頻寬,媽媽在用Netfilx追《後翼棄兵》,結果正在玩MOBA的弟弟因為爆Ping,正在大呼小叫。 面對這樣的多裝置使用和高網路需求時,具備穩定表現的Wi-Fi 6就儼然是玩家的最佳配備,網通大廠TP-Link也早就針對Wi-Fi 6環境與使用者需求,推出了多款版本因應,其中的Deco系列更是主打智慧家庭網路系統的建置,這次小編入手的就是榮獲今年CES 2020創新獎的Deco X90,也是TP-Link目前的最新款版本,來瞧瞧有何特色吧! 大家的既定印象中,大概路由器長的就是像蜘蛛一樣,一根根天象往上竄,越多根越好? 事實上也沒錯,目前一般市面上的高階Mesh路由器,龐大的身軀加上插滿機身的天線(超多根),就像隻大蜘蛛那樣、連重量也頗為可觀,但,非得要外型這樣才有高效能表現嗎?其實不然,小編這次入手的TP-Link Deco X90就是美型代表,看看外觀上的設計就可以發現,除了延續Deco系列的圓筒設計風格外,X90在機體表現設計採消光白的色系,除了適合與各項家中擺飾放置一起不顯突兀外,外觀上也不易沾染指紋,擺在客廳、不說還不知道那可是創造整個家庭中到處可以連上網路不遲滯、不Lag的秘密武器呢! Deco X90除了具備純白美觀外型之外,其實內建有4支高增益天線和2支智慧型天線,也都內藏在白色圓筒裡面,更以氣流向上旋轉的概念作為延伸來設計,簡約且不失優雅,而且Deco X90的體積也只比冰霸杯大那麼一點點而已,重量也不足一公斤、搬移沒有負擔,甚至拿來當作家中的擺飾,也絲毫無違和感。(白色真的百搭) Deco X90在純白機身的背面底端,留有兩孔能自動判斷WAN/LAN的網路連接埠,一孔為1Gbps的連接埠、另一孔則是支援2.5Gbps的連接埠,而Reset孔和電源孔則設於整台機身的最底部,還有一條理線用的小溝槽,能讓電源線固定在上面,維持美觀性。 除了外觀美型,那設定呢?許多使用者在面對路由器的設定時可是傷透腦筋,這一點,在這款Deco X90身上就不用擔心了,因為設定超簡單、一點也不複雜,只要在手機上安裝好Deco App,依照螢幕上的說明進行操作,就能輕鬆開始透過Deco X90來連線網路了。 基本上Deco X90本質仍是路由器,安裝的部分也與其他的路由器差不多,玩家只需將其中一台Deco X90接上數據機與電源,並且稍作等待,在X90上所顯示的黃燈轉為閃爍的藍燈之後,接下來便能透過使用自己的手機來連上X90了,真的是免思考就能安裝完成。 連結成功之後,Deco X90會讓玩家自由命名這台X90的名字,然後再選擇家中網路的連線類型,一般連結數據機的話應該都會是PPPoE,小編這裡也以PPPoE來作示範,輸入完畢之後,再幫自己的X90所建立的Wi-Fi網路取個名字,或者不想給鄰居用的話(哈),也可以順道輸入Wi-Fi密碼,如此,最基本的路由器設定就完成了。 而Deco X90在增加路由器Wi-Fi節點的設定上,簡直輕鬆到無以復加,只要將另外一台X90接上電源,在於玩家們自己想要設置的地點放置後,X90路由器的Wi-Fi主體就能搜尋到玩家所設置的節點,不到三十秒便簡單設置完成。 Deco App不是只有連結設備而已,還能管理查看所有已連結的設備,甚至還能和Alexa配對,透過簡單的語音指令來操控Deco X90,而身為最高階的X90,當然也能和所有Deco家族中所有型號相容,隨時都能擴展Mesh Wi-Fi來增加訊號範圍。 無論什麼硬體,性能永遠都是選購的最重點,而已經佔有外型優勢的Deco X90,當然也是個外貌與內在美兼具的高性能路由器啊! 房子太大?牆壁太厚?別擔心,X90在規格上,除了支援Wi-Fi 6以外,還能在5 GHz和2.4 GHz雙頻訊號下,藉由8個智慧串流的三頻網路,將訊號傳輸速率提高到驚人的6600 Mbps,看8K影片和玩任何連線遊戲都再也無須擔心轉圈圈或是爆Ping的問題。 而且X90內藏的智慧型天線,可不是只有為了美觀而已,而是能透過演算法來偵測另外一台Deco,進而在機體與機體之間建立更強大的Mesh Wi-Fi,從而無縫覆蓋家中的每個角落。 傳統的Mesh技術雖然提供不中斷的串流媒體體驗,但實際使用上仍然會受到環境等等因素的干擾,不過這方面的問題倒是在Deco X90上頭不用特別擔心,由於內建的AI智慧漫遊Mesh技術,除了能挑脫傳統Mesh的限制外也能自動學習使用者的環境資訊、以及使用習慣,並藉由演算法來提供客製化的Wi-Fi環境,達到連線設備切換環境時(甚至是在地下室或車庫),Deco X90仍能無縫接軌的最佳連線品質。 且Deco X90的AI智慧漫遊技術還有另外一個重點功能,在建立玩家們專屬的Wi-Fi環境後,X90還能記憶環境因素,並且學習使用者動態,在必要時,幫助玩家們的設備來切換節點之間的連線,並且還能依照每個節點的負載程度,將玩家們手上的載具連線引導至最佳Deco節點,確保漫遊效率以及連線品質持續保持完美。 這款Deco X90與所有TP-Link Wi-Fi 6系列產品一樣,具備OFDMA和MU-MIMO技術,能在複雜且人群密集的環境中連接更多設備,甚至最多可以連結到200個設備上,覆蓋將近6,000平方英尺(約168坪)的範圍,因此,透過Deco X90所連結的每個裝置,都將不會有延遲和需要緩衝的情形發生。 而網路越漸發達,從網路來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多,這部分TP-Link當然也考慮到了,Deco X90能搭配TP-Link HomeShield的功能來為家中成員的資訊安全作全面把關,只要透過Deco X90上網,在進入惡意網站之前,HomeShield就會啟動保護機制來阻止使用者誤觸網路陷阱,還有及時IoT保護,HomeShield能作為防火牆來阻擋未授權的存取以達到進一步的資安保護,另外,還能自訂流量管理來選擇設定設備中的連線優先度,並且提供詳細的綜合報告來幫助使用者了解所有連線設備的網路使用狀況。 身為Deco X系列最高階的產品,在訊號的處理上根本難不倒這款X90,甚至網路訊號無死角覆蓋也只是基本而已,由兩台X90所組成的Wi-Fi Mesh系統,覆蓋率可高達168坪,加上TP-Link的Mesh技術能夠動態捕捉連線的載體位置,就算從1樓到2樓之間的節點切換也不到0.3秒的時間,甚至如果有某一台Deco節點不小心遭遇麻煩,系統也能透過其他節點來維持玩家的連線狀態,怎麼樣都能讓使用者不掉線。 雖然從官方的定位標示上看,Deco X90是針對家庭所推出的Mesh路由器,但依照其AI智慧漫遊Mesh技術,並且可以跟200個設備配對,甚至覆蓋範圍高達168坪的條件之下,除了家庭使用以外,配合在多個裝置下的高網路需求也能穩定輸出的Wi-Fi 6,Deco X90應該也非常適合企業使用,一組Deco X90就能夠連線200個設備,就算中小企業的網路需求也能應付,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入手嘗試看看喔! 廠商名稱:TP-Link Taiwan - 聯洲國際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953-2001 廠商網址:
-
不再被單一連接埠受限,j5create JCD612 7合1多功能擴充集線器開箱
現在的筆記型電腦可以說是越做越輕薄,雖然在攜帶上是相當方便,不過相對的在I/O上所提供的支援也就有些縮水(體積有限),尤其在MAC上只剩兩個Thunderbolt / USB-C可以連接的情況下,透過外接擴充裝置就是必然需求,更不用說如iPad/iPad Pro或手機等行動裝置來說,大部分僅具備一個連接埠,想要擴充使用就更加不方便了。 面對這樣的窘境,專注在周邊擴充的j5create,就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來解決用戶們的煩惱! j5create推出了這款JCD612 iPad Pro 11吋/12.9吋專用7合1多功能擴充集線器,如字面上的意思,它的設計完全就是鎖定iPad Pro的用戶,採用方形霧銀設計的時尚質感設計,完全可以與iPad Pro做搭配,另外新推出的2020年iPad Air在外型上也已經與iPad Pro看齊,搭配上想必也是相當適合。 實際大小為高寬厚66x66x14.3mm,重量約72g(加上配件後為82g),相當輕巧,20cm的線長對於要架在iPad Pro後已經相當足夠。 I/O的部分,7合1的JCD612提供一組HDMI(支援最高4K 60Hz輸出)、一組USB-C(支援PD3.0 Pass Through最高100W快充與5Gbps資料傳輸功能)、一組USB Type-A(5Gbps資料傳輸)、3.5mm音源孔與Micro SD、SD讀卡機(UHS-I 104MB/s),而連接設備端是採用USB-C來做連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設備端的USB-C需有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才能做影像輸出,並且要符合DisplayPort v1.4規格才支援4K 60Hz解析度,如果是DisplayPort v1.2規格就只能到4k 30Hz解析度,另外快充的部分設備本身也需要支援PD 2.0或3.0。 雖然JCD612是專為iPad Pro設計,但還是能相容於大部分USB-C裝置,包含MacBook以及常用的筆電,都能輕鬆使用JCD612。 整體看下來,j5create推出的這顆JCD612 7合1多功能擴充集線器根本就是iPad Pro用戶的救星,對於只有一個USB-C連接埠的iPad Pro用戶來說,不管是資料、影像、音源都只要透過一顆集線器就能輕鬆傳輸,免去攜帶一堆轉接頭的麻煩,還能同時對裝置充電,並且透過專用墊片來架在iPad Pro後方,移動設備時就更加方便,而如此便利的集線器也能使用在大部分的USB-C裝置上,在為自己的iPad Pro找集線器嗎?不妨試試這顆JCD612吧!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華碩ROG Z11 ITX電競級機殼開箱DIY,大顯卡也照吃不誤、專為挑戰極限而生!
今年的顯示卡在效能大幅增長之餘,體積也是相對應的膨脹不少,不少廠商推出的卡片厚度動輒就是2.5 Slot以上,長度也是比去年還要高出一截,這對於喜愛ITX主機的電競玩家來說,顯卡的體積成為了在電腦組裝上的一道障礙,因此ROG為了克服這個的問題,打造出了全新Z11機殼,並號稱能夠容納厚度達3 Slot的顯示卡,就讓我們來瞧瞧這個機殼能不能重燃ITX主機玩家們的希望之火吧。 Z11在外觀設計上使用大量的金屬髮絲紋與電路圖騰的設計,且除了強化玻璃側板外,機殼的I/O面板還很特別使用金屬與玻璃交織的方式,以此在材質和視覺上創造出更鮮明的衝突美感,而且機殼在放置的方面也能自由視桌面空間決定要直放或是橫放,以現今的DIY機殼來說算是相當罕見的特別設計。(通常大多是擇一) 說到特別之處,Z11針對內部的空間設計也是獨特。為了確保提供足夠的風流來為電競級的硬體散熱,主機在兩端分別設置了2顆140mm與1顆120mm的風扇,並且允許玩家在額外加裝最大240mm的水冷排,提供媲美標準ATX機殼的散熱擴充性。 但有組過ITX機殼的玩家應該都知道,支援是一回事,實際把這些零件塞進去就又是另一個故事,為此Z11刻意的把主機板的安裝處給傾斜了11度角(所以產品型號才叫做Z11?),如此一來玩家不僅能夠安裝高度達130mm的大型塔扇,同時也為機殼後方的提供寬度達40mm的整線空間,搭配整合了風扇、RGB、USB功能的集線器,讓Z11即使在裝入大量零件之後,也依然能夠從容地進行整線,不用像其他ITX機殼一樣需要費盡心才能勉強把側板給蓋起。 欣賞了外觀之後,小編也拉起衣袖進行了實際組裝,根據過往的經驗,ITX機殼在組裝上只分兩種:難裝跟很難裝(被揍)。 這一點在Z11上也不例外,雖然說在整線方面確實受惠於機殼中央傾斜11度的設計而變得相當容易,但除了整線之外,許多零件的安裝都是採套疊的設計,所以組裝必須要有縝密的規劃,否則順序一旦錯了,就必須拆下一大堆的零件從頭開始了。 安裝的部分小編搭配了手邊的ROG Strix B550-I Gaming主機板,以及專屬小型化設計的CoolerMaster V850 SFX Power與ASUS自家ROG Ryuo 240水冷,另外也把目前的火熱版大顯卡RTX 3080 FE給一併通通裝上去,你看看,Z11通通能夠容納進去,有需要的話,內部空間還能夠擺個小公仔也沒問題! 當然辛苦是值得的,只要安裝順序規劃得當,裝入一張RTX 3080+240mm的水冷是完全沒問題的,加上機殼預設的3顆風扇與RGB燈效,整個機殼的外觀不僅相當酷炫,內在的效能自然也完全不在話下。 然而在其酷炫的外觀之下卻藏著很大的設計問題,那就是這款殼是沒有後端I/O開孔的!這代表主機板後端I/O孔如果不額外使用延長設備的話,就僅能使用前面板提供的I/O,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前面提供了高達5組USB孔的原因吧。 此外,沒有後端I/O開孔的嚴重性可不僅止於USB擴充的問題(大不了買個HUB就解決了),Z11的機殼設計就連最基本的視訊連結也都是一大難題,玩家必須在安裝顯示卡的時候就一併將需要用的視訊線材接上,否則一旦側板蓋上之後,線材就無法直接進行插拔了!這代表就算把組裝的差事交給店家,還是會因為一條視訊線而無法使用(GG~)。 而且玩家所使用的視訊線材還不能太短,由於機殼設計的關係,機殼開孔距離顯示卡是有一段距離的,因此以一條1公尺的視訊線來說,大約會有30公分的長度被機殼走線吃掉,倘若螢幕和主機之間的距離比較遠的話,還需要多加留意。 最後,Z11為了能夠同時裝下2顆140mm風扇、240mm水冷與3 Slot厚度的顯示卡,使得機殼的體積來到了194 (W) x 531 (H) x 386 (D) mm,淨重量也達到8.7公斤,幾乎是快要和一些緊湊型ATX機殼相同大小了,但或許也正因為如此,Z11才能滿足電競玩家在外型與散熱方面的需求,在某些層面上也算是必要之惡吧! ROG Z11機殼有著電競產品必備的帥氣外型、強力且完整散熱設計,加上獨特11度傾角設計,讓ITX主機也能有足夠的空間塞入3 Slot厚度的顯卡,讓玩家不必因為體積而在效能做出讓步。 只是在滿足高階硬體和散熱的需求後,Z11不僅失去了ITX機殼精緻迷你的優勢,就連原本就已經相對受限的擴充性都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發生交給店家組裝卻還是無法使用窘境,這樣代價對於主打電競的產品來說似乎顯得有些本末倒置,究竟外型是否足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就端看各位玩家的需求與喜好囉!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技嘉AORUS FI27Q-X電競螢幕開箱動眼看,至尊級王者的視覺體驗!
在電競螢幕的市場中,多數的螢幕講究的無非就是快、很快和更快,也讓現今的螢幕在更新率上動輒就是144Hz起跳,然後再搭配顯示卡畫面同步功能,如Free Sync、G-Sync功能來避免高速畫面的撕裂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遊戲類型都是主打分秒必爭的對戰體驗,特別是不少3A大作強調的是它的遊戲故事和畫質,當遇到這些遊戲時,玩家需要的就是一台具備細膩的高解析度、出色的色彩顯示能力,最好再加上HDR功能來體驗最身歷其境的視覺體驗。 但想要同時擁有這兩大定位特色的螢幕可就相當稀少、甚至也無法完全涵蓋,針對這樣的頂級視覺體驗需求,專注於電競螢幕的技嘉科技則是推出了全新的「AORUS FI27Q-X」電競螢幕,有著高達240Hz更新率和能涵蓋100% Adobe RGB的超廣色域表現,堪稱目前最頂級的電競螢幕之一,而究竟這樣高規格的螢幕能帶來怎樣的視覺表現呢?就讓我們趕快來開箱「瞧一瞧」吧! AORUS FI27Q一共有三種款式,而從命名上可以得知,此系列的面板尺寸為27吋,解析度則為QHD:2560x1440,並依等級不同分為FI27Q、FI27Q-P與FI27Q-X,而小編這次要來開箱的就是當中最頂級的FI27Q-X。 光是在一入眼外箱上就已經展示了這款FI27Q-X的獨特魅力,另外,在最開始安裝的部分,不同於某些廠牌的高檔電競螢幕設計方式:為了在腳架上大做文章而把組裝變得非常複雜,FI27Q-X的安裝非常簡單,巨大的金屬材質腳架只要對準孔位輕輕一放,就能立即完成安裝,不須任何工具、超級簡單又方便。 唯一需要注意是,腳架上面有一小排針腳,目的是用來點亮腳架上具備RGB燈效的神鷹 LOGO,玩家開箱與安裝時切記不要弄傷它喔! 安裝完之後,來欣賞一下它的亮麗外型吧!FI27Q-X的機背利用銳利的線條襯托出機甲的重裝質感,同時中央的亮面設計看起來就是一對翅膀,且底下同樣也有配置RGB燈條,整體的視覺看起來相當具有霸氣的科幻風格。 接著我們來看看螢幕的正面,FI27Q-X採用三邊窄邊框的設計,螢幕的下方除了有AORUS的銘板與電源指示燈外,技嘉還特別在「聲音」方面別出心裁,專門設置了一個環境收音麥克風。 透過這個麥克風與螢幕內的專屬IC晶片,FI27Q-X實現了「主動降噪2.0」的功能,能夠分析並去除環境中惱人的噪音,搭配DSP音效晶片強化玩家的聲音表現,讓玩家即使在吵雜的環境使用自己的麥克風聊天,隊友也依然能夠清楚聽到玩家的聲音。 除了麥克風降噪之外,螢幕內在的IC晶片也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訊輸出品質,使其耳機孔的輸出訊噪比能夠達到120dB,功率更可達到600 Ohm ,讓玩家不須額外特別外加耳擴,就能推動高阻抗的高檔耳機,輕鬆享受震撼的遊戲音效。 FI27Q-X使用High Bit Rate 3螢幕驅動晶片,讓這塊解析度為2560X1440的27吋面板能夠實現最高240Hz的超高更新率、搭配HDR同時享有原生8bit色彩顯示,並且支援AMD Free Sync Premium與G-Sync Compatible 功能,為玩家提供平滑穩定不撕裂的遊戲畫面。 不過以上都還只是前菜,這款螢幕最出眾的部分莫過於面板的顯色能力,這塊10bit (8bit+FRC)色深的面板不僅通過了VESA DisplayHDR 400認證,還有比標準sRGB色域大上42%超廣色域,讓螢幕能完整涵蓋100%的Adobe RGB色彩空間、93% DCI-P3以及98%的NTSC。 此外,螢幕在色彩的準確度上也是非常出色,根據小編使用Spyder X Elite測量出來的結果,螢幕平均的色偏的Delta E值僅有0.62,最大值則為1.19,這樣色彩與色域表現足以讓FI27Q-X與高階設計師螢幕分庭抗禮。 然而如果玩家真的將螢幕用來作為專業美術用途的話,由於傳輸通道的頻寬限制的關係(非關廠商端),就算是使用Display Port,螢幕也只能在最高200Hz的更新率下輸出10 Bit色深,若是使用240Hz,螢幕輸出的色深將降為8 Bit,這對於需要處高色深影像如RAW檔的玩家來說,將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還需要多加留意(雖然一般人應該是無法感受出200Hz和240Hz的區別啦…)。 不過FI27Q-X做為一款高階電競螢幕,不光是要有傑出的色彩表現來讓玩家體驗極致畫質體驗,還要有便利的功能讓玩家能夠讓玩家在遊戲對戰中更具優勢囉! FI27Q-X擁有許多技嘉電競螢幕的獨家功能,像是「穩定瞄準」、「黑平衡2.0」等,其中黑平衡2.0更是被許多玩家稱作「作弊神器」(笑),這項功能會把畫面細分為1296區,在將暗部打亮的同時、又保持亮部細節,讓敵人不管躲在哪裡都無所遁形,就算玩家一路從行天宮殺到外太空,也不會因為畫面太暗或太亮而遭到敵人偷襲 。 另外,FI27Q-X還設置了GameAssist選單來提供更多的遊戲輔助工具,像是像是能讓玩家在任何清況都能精準射擊的虛擬準心、協助玩家掌握開大絕節奏的遊戲記時器、計數器等,協助玩家在任何遊戲中都能輕鬆取勝。 最後對於喜愛挑戰電腦效能極限的玩家,技嘉將系統資訊監測的功能也整合進了選單之中,透過「DASHBOARD」選單功能,玩家不需要外掛任何程式就能隨時隨地監測CPU、GPU、風扇等硬體資訊。 隨著今年的顯示卡在性能上的大幅增長,為玩家在遊戲的體驗能夠更上一層樓,不過前提是自然是要相對的螢幕才能發揮新一代顯示卡在遊戲畫面體驗的優勢。 而技嘉的推出的AORUS FI27Q-X螢幕有著能夠涵蓋100% Adobe RGB的廣色域面板以及最高240 Hz的更新率,搭配一系列便利的OSD輔助功能,讓玩家既能夠體驗3A大作帶來的視覺震撼,也能在對戰遊戲中所向披靡、無往不利,享受極致新世代顯卡與遊戲帶來的極致魅力。 想體現真實視覺快感與最佳顯示表現的玩家朋友們,可以準備下手帶一台回家感受一下全新震撼感囉!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 官方網站:https://www.gigabyte.com/tw[https://www.gigabyte.com/tw] 連絡電話:0800-079-800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j5create JVCU360 360°全景視訊會議攝影機實測開箱,360度零死角,辦公、家用兩相宜!
在科技蓬勃發展的現代,鏡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從路上數不清的監視器到家用相機、攝影機,甚至是每個人手上的智慧型手機,都能看見鏡頭的蹤跡,而在PC市場上,自視訊攝影機推出以來,不管在商用、家用都保有一定的市場,近年來隨著直播的潮流崛起,對於PC實況主們來說,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裝備之一,市面上也有許多款式可做選擇。 回到商用方面,隨著網路的發達,遠端視訊會議在許多企業上已經屢見不鮮,更不用說去年的疫情影響,WFH模式更是許多企業採用,因此攝影機就成了必備用品之一,但通常要多人視訊會議,就必須準備數台攝影機,即便是可旋轉鏡頭也是有稍些不便,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困擾,知名周邊廠商j5create推出了JVCU360 360°全景視訊會議攝影機,小編來帶大家看看它與一般攝影機不同的地方吧! 在外觀上JVCU360整體以白色為主,搭配部分黑色作點綴,鏡頭提供1080P Full HD影像,並可作垂直、水平翻轉來切換單邊、360度全景模式,類似於一般化妝鏡的設計,透過專利觸控環可以即時切換主講人,滿足各項需求。 除了清晰的影像,JVCU360內建了兩組全向性麥克風,有效收音距離可達3公尺,對於較寬敞的辦公桌來說,也不必擔心收音問題。 JVCU360提供了360度全螢幕、360度全景、單主持人、雙主持人、90度視角單人視訊以及120度廣角多人會議等六種視訊模式可選擇,滿足各項中小型會議的需求。 實際整體使用下來,j5create JVCU360的360度鏡頭確實讓整個畫面沒有死角,達到一機可以抵多台攝影機的效果,Full HD的畫質在人臉上也有不錯的辨別度,對於圍成一桌的辦公室會議來說相當適合,搭配觸控環以及六種模式切換的方式,讓攝影機可以即時聚焦在不同角度的主講人身上,整體實用性可以說是大幅加分。 不過在作為一般單人視訊鏡頭時,由於先天上超廣角特性的限制(1080P被拉開的更大),變形幅度也相比一般視訊攝影機大了些,撇除這項因素,JVCU360不僅作為會議攝影機相當稱職,在家用領域上也有不錯的表現。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SanDisk My Passport SSD 1TB」實測開箱,USB 3.2 Gen 2外接式固態硬碟!
邁入SSD高速度與高容量的時代後,隨著價格的向下調降,也越來越多玩家開始轉投外接式SSD的懷抱,特別是如果還有針對可支援手機或與Mac相容的版本更是極受玩家青睞;一向在儲存裝置佔據龍頭廠商地位的Western Digital也推出相當多款的外接式儲存裝置供玩家選用,其中的My Passport系列應該是許多玩家正在使用的產品之一,不論是HDD或是SSD版本,相信都為玩家承載了相當多的重要檔案與珍貴影片,這次小編入手的是最新一代的My Passport SSD,那就來瞧瞧是怎樣的設計與效能表現吧! My Passport這個系列在Western Digital的產品線中算是已經推出好幾個版本了(如Ultra、X、Wireless Pro、Go...),這次入手的雖同樣納入My Passport這個系列,不過卻是全新設計,除了歸屬到SSD類別中,外觀上也更加小巧,以精緻時尚的金屬設計質感,配上多達5款的顏色選擇,讓玩家可以隨身打造獨特的個人風格,並且如同My Passport一貫的精神般,可靠並值得信賴。 先來開箱瞧瞧新的My Passport SSD是怎樣的設計風格吧! 從外觀上可以發現到跟之前的隨身硬碟風格雷同,不過正中央的SSD造型就直接顯示出這款My Passport SSD的本體樣貌了,這次的顏色一共推出有5款:太空灰、午夜藍、紅色、玫瑰金、銀色,小編入手的是其中的午夜藍,認真說,除了體積小巧之外,金屬外殼設計以及本體上特別採用的波浪紋造型真的很好看,辨識度上則是在左上角有另外加上一小塊WD的飾紋銘板,背面則是除了延續正面的造型外,也將型號、容量以及產品編號與各式安規直接打印在上面,至於連接埠則是設於下方,採用USB-C。 在附件中直接提供使用者2種接頭的設計是相當貼心的做法,對應玩家有可能在使用在不同場合下的需求,透過Type-C轉A的額外轉接頭來對應使用是蠻方便的做法,也不需要額外帶2條線材,以目前大多數筆電已經都陸續提供Type-C的接頭來看,是很方便使用者直接對應,就算是比較舊型或是桌上型主機也可以透過轉接頭來因應使用。 前面小編有提到,目前新版的My Passport SSD除了容量提供有500GB、1TB、2TB等三種可以選擇外,顏色也一共提供了多達5款:太空灰、午夜藍、紅色、玫瑰金、銀色,想要拿來跟筆電或桌機搭配的話也可以挑同色系比較有整體感,再者也提供了5年保固,使用上也能放心。 另外,作為新版本設計的My Passport SSD在整體的讀寫速度上也向上提升了一大截,透過USB 3.2 Gen 2架構,提供使用者高達1050/1000 MB/s的讀寫速度,這對於目前時下新興的創作者需求來說,等同於儲存上的神兵利器、必備用品之一。 除了好看、輕巧好攜帶之外,當然也是要注重一下效能才行,否則一接上電腦、發現讀寫速度僅30、40MB/s的話不就嘔死!那還不如用用外接式HDD或是多準備幾支128GB/256GB的隨身碟就好。 在開始實測之前,就先從CrystalDiskInfo上頭來檢視一下這款My Passport SSD 1TB的資訊吧! 實測的部分小編透過了大家常見的CrystalDiskMark、TxBench、ATTO以及AIDA64 Disk Benchmark來檢視,在CrystalDiskMark的部分可以從下面的測試截圖中看到測得的讀寫速度分別是1070.48/1036.21 MB/s,相比於官方的1050/1000 MB/s來說是有超過的,至於TxBench的部分則是測得有1055.676/1056.733 MB/s的成績,也算有超過官方宣告的數字,另外換到ATTO Disk Benchmark上頭則是有達到1021.45/1003.92 MB/s的破千成績,也算表現不錯,最後面再透過AIDA64提供的Disk Benchmark來檢視一下讀寫表現,讀取速度方面都能維持在900多MB/s以上,至於寫入方面也是有超過900MB/s的表現(Buffered Write)。 從數據上來看,其實都有達到官方的1050/1000 MB/s的宣告數據,只不過從產品本身採用的是WD SN550(E)來看的話,反而是外接的USB 3.2 Gen 2限制了更高效能的表現,看來未來解放一下USB控制器的話,或許更新一代的版本就直接升級到USB 3.2 Gen 2x2了也說不定(笑),無論如何,怎麼說都是超乎預期的內容物與實際表現了! 事實上以前面的實測表現,除了提供給玩家作為日常備份或是檔案移動易攜帶使用都只是這款My Passport SSD的基本功能而已,面對高速的讀寫速度來說,提供做為創作者使用也是相當不錯的一種功能,畢竟對於創作者來說,高速讀寫是必要條件,否則在面對沒有高速網路傳輸(10G、NAS)的情況下就很麻煩,此時具備儲存容量更大、好搬移創作的檔案(因為動輒都是數百GB起跳)就是My Passport SSD可以發威的時刻。 那手機創作者呢?我們也來連連看! 小編把手上的S牌Note 20 Ultra接上My Passport SSD 1TB之後,從手機的儲存位置就可以看到有抓到這款版本了(記得要格式化成exFAT),看看這顯示的932.5GB容量就格外的爽快,對於會到處拍拍錄錄的編輯來說,手機容量再大也不夠用,這時候如果能夠接上My Passport SSD就能讓容量緊縮狀況迎刃而解。 那連接手機後的效能表現呢?小編也透過PCMark當中的存儲項目來實測一下表現,另外,也透過PassMark當中的Disk Tests來測試看看接上My Passport SSD 1TB之後是不是也可以讀寫飛快。 從實測的截圖可以看到真實數據,PCMark的部分、循序讀寫則是1334.51/388.83 MB/s(讀取速度比內部的要快),至於PassMark中的Disk Tests則是測得讀寫達到892/409 MB/s,比內建的還要高上一些,這樣的速度就算拿來直接作為錄影使用也不用怕手機的容量不夠用、傳輸會慢半拍了。 SSD的特色除了高速讀寫之外,防震耐撞抗衝擊、就算不小心掉落或是摔到也不用擔心儲存在內部的資料會有問題(超過認知壓力將產品碾碎或毀壞的不在此限),My Passport SSD就能夠承受最高達6.5英尺(1.98公尺)的跌落高度,另外,還提供使用者可透過獨家的WD Discovery軟體來達成256位元AES加密以及Backup備份功能,隨時確保使用者的資料安全,還記得剛發生不久的型男廚師雲端照片與影片無端消失不見這個新聞嗎?如果這位仁兄有採用My Passport SSD的話就免去這些後續發生問題的煩惱了。(笑 WD Discovery除了可以直接在SSD的內部預載中找到之外,也可以透過官方網站找到,下載好之後解壓縮就可以執行這款軟體囉! 安裝好之後就可以看到有WD小icon圖示會常駐在桌面右下角,點擊後就可以開啟WD Discovery軟體了,下面透過截圖來看看各項步驟以及功能特點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CjgqvjQeM&feature=emb_logo ▲官方影片 隨著檔案容量的日漸增大,更高解析度的影音以及更多創作者的諸多儲存需求下,額外添購一組或多組的隨身SSD使用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了,甚至對於雲端使用的部分也不是就保障萬無一失、資料都會安全存放無虞,自己的資料安全還是要多加防護才行,否則雲端年費/儲存裝置有價、資料無價,到時候出了問題,想哭都來不及! 有別於先前在多款隨身SSD以及HDD等版本的推出,全新登場的My Passport SSD更是具備了消費者需要的幾項特色,包括採用了NVMe架構讓讀寫效能提升到1050/1000 MB/s以上、透過USB 3.2 Gen 2傳輸讓整體效能連接更快速以及更多適用性(包括筆電、手機、Mac等),另外,也具備防震抗摔等特點,加上體積小巧好攜帶,作為玩家隨身使用的高效能工具絕對是上上之選,更不用說如果是拿來做為創作者的搭配儲存工具更是一絕,高速讀寫的效能表現簡直就讓使用者的儲存開了外掛般的極速,怎麼會不想要入手來體驗一下呢! ★點擊購買: 廠商名稱:Western Digital 廠商網址:www.westerndigital.com/zh-tw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CORSAIR K10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實測開箱,4000Hz極速反應、雙滾輪豐富功能!
電競潮牌海盜船(Corsair)推出的電競鍵盤向來以其紮實的作工、華麗的RGB燈效而收穫無數粉絲,而繼先前推出的K95鍵盤之後,海盜船新款的K100 RGB旗艦鍵盤終於將型號邁向3位數的新時代了。 這款K100 RGB電競鍵盤在一公布的時候,就以其極具辨識度的外型和相當全面性的功能而吸引擄獲眾人眼球,也讓小編又吃土的好一段時光才終於將它入手,究竟這款鍵盤有什麼樣的魔力甘願吃土也要來上一把,就讓我們趕快開箱來一探究竟吧! 這款K100 RGB延續著海盜船鍵盤的頂級用料,整個鍵盤的底部外殼採用經過髮絲紋處理鋁合金材質,配上中央鏡面的狀態顯示面板與LOGO,凸顯出尊爵不凡的氣質,果然很有Corsair的設計風格啊。 不過若要說整個鍵盤最吸睛的地方,莫過於鍵盤整體按鍵配置了,除了延續K95的音量滾輪和6顆自訂按鍵之外,K100 RGB還在鍵盤的左上角加入多功能快捷轉盤,玩家可以透過按壓中間的按鈕切換不同的功能後,再用轉盤進行操作像是上下捲動、放大縮小、切換應用程式等功能;玩家如果像小編一樣在打電動之餘,還會進行一些影片剪輯、繪圖創作的話,就能透過轉盤來快速捲動時間軸、調整畫布大小/方向等功能,讓操作變得更加流暢便利。 只是根據小編的體驗,這顆快捷轉盤的阻尼比較高,且因為比較靠內側的關係,若想單指捲動會比較費力一些,改用雙指轉動的方式會比較順手些。另外中央的按鍵則是比較鬆動,輕摸就能感受有種翹翹板的感覺,為避免是因為人品太好爆發中槍、小編搜尋國外媒體的介紹後,確定K100 RGB鍵盤都是這樣設計,所以玩家如果也入手的話還請放心使用。 K100 RGB除了在按鍵佈局上新增了轉盤外,海盜船也順應電競鍵盤的設計趨勢,替換掉了過去慣用的硬質手托,改為了包覆人造皮革的記憶海綿,表面的特殊紋路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觸感,海綿的柔軟度也是恰到好處,靠在上面就好像是讓手腕躺在彈簧床般的舒適。 同時安裝方式也從過往的安裝/拆卸較為麻煩卡扣換成了只要輕輕一放就能固定的磁吸式設計,並且整體的磁力強度控制得相當得當,小編使用期間即使進行激烈的操作或是短距離的挪動鍵盤,手托也不會因此滑動或拖落。 當然K100 RGB的好料可不是僅止於周邊而已,作為鍵盤最核心的按鍵也是用心打造,鍵帽的部分使用了雙射出成型的PBT鍵帽,略帶磨砂的觸感不僅觸感舒適、較不易沾染指紋外,同時也具備耐磨損的特性,減少鍵盤在長時間使用後出現字體掉漆的可能。 而且鍵盤還在包裝中提供了WASD與QWERDF的替換鍵帽供玩家依照自身的主力遊戲類型作替換,這兩組鍵帽在顏色與觸感上都與其他鍵帽做了差異設計外,還刻意的讓鍵帽帶有特定角度的傾角,讓按鍵按壓時更符合人體工學,減少在關鍵時刻因手忙腳亂而錯按技能的可能。 至於鍵帽之下的鍵軸部分,K100 RGB主打的訴求就是要快上加快,在軸體的選擇上有招牌的Cherry MX Speed銀軸外,與自家全新開發的CORSAIR OPX光學軸,身為愛嘗鮮的小編,入手的版本自然是就是後者囉! CORSAIR OPX光學灰軸的觸發鍵程僅有1.0mm,觸發力道則為45g,而在手感上則與銀軸非常相似,都是直上直下、無段落感、音量飽滿(誤)的設計,且為了滿足光軸超快超靈敏的觸發判定機制,K100 RGB還加入了AXON Hyper-Processing來大幅度提升鍵盤的處理效能,使其原生具備4000Hz的輪詢率與按鍵偵測的能力,足足是一般鍵盤的四倍之多,這樣的組合使鍵盤的的觸發間僅有超短的0.5ms,其反應速度之快真的會讓小編在體驗時候有一種手還沒到,按鍵就偵測到的錯覺呢! 最後,買海盜船的產品,怎麼可能會沒有華麗的RGB燈效呢!K100 RGB不僅每一顆按鍵都有獨立RGB燈可以自由設定外,鍵盤外側也配置了44區的RGB燈條,玩家可以iCue同步程式設定與調整燈光和按鍵功能,而且因為K100 RGB換上了處理性能更強的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使鍵盤能同步處理器最高20層的燈效,讓燈光能夠在鍵盤上更流暢自然地進行轉換。 海盜船推出的K100 RGB將有著獨立多媒體滾輪、多功能轉盤、快捷巨集鍵,再配上光學鍵軸、磁吸式軟墊手托和華麗RGB燈效,可說是幾是將目前市場上所有能夠用上的鍵盤配置通通給放了上去,使K100 RGB有著一把抵多把、多元的功能性,讓玩家不論是在電玩中、工作中還是在日常操作,都能帶來便利高效的輸入體驗,成為能夠滿足全方位需求的頂尖產品。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華碩ROG Swift PG259QNR電競螢幕實測開箱,360Hz地表最高更新率螢幕殘影分身術的終結者!
電競勢頭正火熱,各家廠商在螢幕上的競爭百花齊放,除了白熱化的畫面呈現戰場,面板解析度越拚越高、色彩表達越來越逼真外,在分秒必爭的電競戰場中,各家廠商也紛紛推出了戰術輔助螢幕來因應,俗話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螢幕反應時間在各大神的推陳出新之下,至今已至1毫秒的極限,未來會怎樣猶未可知。 一直以來,在電競螢幕的戰場中,螢幕更新率上也是打得激烈,從60Hz逐漸演化到120Hz、144Hz……什麼?你說144Hz不夠?沒關係,可以選擇240Hz或300Hz的啊,什麼?你說那些的畫面呈現都太糟糕?螢幕更新率可以越高越好?哎,眾玩家們,你們的胃口已經被越養越刁了,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好還要更好,對電競來說,怎麼可能遷就低於144Hz以下的螢幕產品呢! 不過沒關係,小編這次再替各位玩家剁手一次,瞞著女朋友入手了ASUS ROG Swift 360Hz PG259QNR,採用Rapid IPS面板、360Hz螢幕更新率、1ms反應時間、以及HDR模式的高超畫面呈現,再加上NVIDIA Reflex Latency Analyzer與G-SYNC的支援,無論玩家們用的是大公子RTX 3090還是四公子RTX 3060 Ti,在強強聯手之下,為的就是填飽各位玩家們的胃啊! 不曉得各位玩家們記不記得、或知不知道九O年代的那波勇者與藍光人的動畫潮,激情且豪氣萬千的合體畫面,看得當時還是小孩的小編我熱血沸騰,這台PG259QNR在背板上,那像是積體電路圖的各種曲線刻紋、猶如機器人動力爐裝置的支架連結處、以及圓形底座的安裝方式,還在巨大的信仰之眼標誌中暗藏了RGB燈條,只要連接電源開啟電腦,就像是駕駛員上陣,機器人方形眼眸瞬間亮起那樣,都不由得讓小編回想到當年買了機器人模型回來組裝的時代啊。 甚至在搭配ASUS Aura Sync Lighting程式後,這PG259QNR機器人的光芒還能任由玩家調配,並和玩家們手中其他ROG裝置作色彩連動,看要是絕對無敵、勇者達剛、或是初號機的配色,玩家們都能自己來調整。 除此之外,底座獨特的V型底腳設計,能讓玩家們的桌上空間更寬廣,放手機、放錢包、放鑰匙,再也不用擔心借物少女出現,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東西,然而支架與底座的連接處還有一道鏤空的通道,用來整線再適合不過,簡直是強迫症玩家的最佳助手。 然而,就像機器人手臂的關節一樣,可以將原先的手掌脫落,與另外的武器或裝置合體,與邪惡獸再戰三百回合,PG259QNR也可將原先的底座拆除,換上所附贈的C型螢幕支架,讓螢幕更加穩固地固定在桌上。 但玩家們如果認為PG259QNR的外觀功能就到此為止的話,那就太小看它了,機器人最基本的就是必須具備變形功能,玩家們也能將PG259QNR向右轉90度,變成直立模式,應對玩家們的電競或是工作型態。 而在外觀上,有一處很容易讓人以為只是裝飾,甚至是忽略的地方,在顯示器正面底端,有一塊對稱的髮絲紋擋板,擋板上的特殊塗層,能有效減少螢幕的炫光與反射,連護眼都做到這方面來了,電源指示燈也搬到最下方,除了不會造成視線分散之外,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所打造的RGB環境,被這顆唐突的電源指示燈給破壞了。 背部的I/O埠外也裝了一塊擋板,拆卸下來之後,1孔HDMI 2.0、1孔DisplayPort 1.4插槽、3.5mm耳機插孔、以及2埠USB 3.0,另外還有1孔USB Upstream Port,那是用來使用PG259QNR某個強大的功能,這個容後再說。 別急別急,這不才剛說完外觀嗎?接著再來說說PG259QNR這架機器人(誤)的規格到底有多高。 24.5 吋的PG259QNR具備Rapid IPS面板,16:9的螢幕比加上窄邊框設計、以及FHD的解析度設置,讓玩家的沉浸感達到極致,在畫面呈現上也是相當不俗,1000:1的對比度以及HDR開啟後,所影響的光暗部細緻處理,無論是光線或是暗部都不再逸散或模糊,而178度的廣視角也讓PG259QNR在顯示上幾近零死角,想去上個廁所,離開座位前,玩家們還能瞥一眼戰況。 加上Rapid IPS面板、1ms的反應時間、以及電競螢幕界目前最高的360Hz螢幕更新率,除了百分之兩百的流暢,透過NVIDIA Reflex Latency Analyzer與G-SYNC的支援,讓畫面撕裂這件事遠離玩家,進而在這0.01秒的瞬間看見遊戲戰場中勝利的契機。 相信各位玩家在遊戲打下去之後,肯定不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能收尾的,如果沒打個超過五小時,豈能罷休,而華碩早料到玩家們的習慣,在PG259QNR中裝了一台大型定製散熱器,並且內建智能冷卻系統,確保各位玩家在長時間玩遊戲中,螢幕也能保持散熱的高效率,進而確保PG259QNR的穩定輸出。 不得不說,現在的電競螢幕越做越不可思議,尤其是一卡車的戰術功能輔助,而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於OSD設置,PG259QNR當然也什麼都有:準星功能、倒數功能、FPS計數器、7種畫面呈現的功能模式、可調式的抗藍光系統、應有盡有。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能夠在那些經典機器人動畫中發現,基地那方的後勤人員都配有一台能夠呈現機器人當前數據的儀器,於是乎,讓PG259QNR真正夠成一台強大的超級機器人的原因,來自於-NVIDIA所研發的Reflex Latency Analyzer的支援,只需讓ROG Chakram Core電競滑鼠連接PG259QNR,加上一條前文所提的USB Upstream連結玩家們的主機,就能透過NVIDIA GeForce Experince來隨時監控螢幕的FPS與更新率,將所有性能數據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以上機器人展示結束,來吧,就讓小編我操控這台PG259QNR機器人給各位玩家們看看,360Hz之下究竟會是什麼光景,但在這之前,一些最基本的操控還是必須呈現給玩家們瞧瞧。 由於華碩這次也和NVIDIA聯手,PG259QNR亦支援G-SYNC的關係,小編前陣子也剁手了一張四公子RTX 3060 Ti,恰恰拿來配合PG259QNR,於系統適性最為合適。而由Windows系統資訊中可以發現,PG259QNR解析度為FHD 1920x1080,SDR與HDR模式亦可相互切換,螢幕頻率也可從60Hz調整至360Hz,確立了官方所言之360Hz貨真價實的存在。 雖然這台機器人PG259QNR為電競螢幕,色彩呈現非主打,但小編依然做了一些色彩評測,從Spyder校色器與其軟體的調整與測試之下,可以發現,PG259QNR於sRGB上的表現為95%、DCI-P3為71%,於雖算不上極為頂尖,但在電競螢幕各機種上算得中規中矩,表現相當不俗。 PG259QNR將螢幕刷新率推向更遠的一步,那怎麼能錯過該項測試呢?而於UFO Test中,小編不騙人,這真的是第一次看見測試程式中出現幾乎99%無殘影的小飛碟,完全沒有類似忍者分身術那樣的情況發生。 既然有HDR模式,那當然也得不免俗的測試一番,在4K高畫質的城市夜景圖中,PG259QNR於各大樓間的陰影處上,都處理相當到位,不再是黑糊糊一片;於自然風景圖上的呈現,亮部與光線的處理也沒有任何逸散,顏色飽和度也十分適當;放到《軒轅劍柒》上,將遊戲內的光影展示一點也不馬虎呈現出來,黑影部分也不是黑壓壓的一片,細節也呈現的相當細緻,甚至在瞬間停格的戰鬥截圖上,以其360Hz高更新率的加持下,也沒有出現任何畫面撕裂;另外一款遊戲《火線獵殺:絕境》裡,在HDR模式下,飽和度表現相當出色,完全沒有灰濛濛的感覺。 螢幕更新率這種東西用軟體實在是不好測試,小編特地以《鬥陣特攻》作為範例,實拍了遊戲內影片與遊戲外相機實際攝影,來給各位玩家以火眼金睛瞧瞧360Hz的高規格表現。(哭啊,但小編不常玩FPS遊戲,上一款玩的FPS叫做絕對武力:戰慄時空,只好打打AI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3gl3J1ZDQ&feature=youtu.be ▲360Hz 螢幕更新率測試,《鬥陣特攻》遊戲擷取畫面。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KcQsVL_B8&feature=youtu.be ▲360Hz 螢幕更新率測試,《鬥陣特攻》Canon D800相機於遊戲外拍攝。 華碩本次與NVIDIA聯手,推出了支援G-SYNC與Reflex Latency Analyzer的PG259QNR,主要目的是為了輔助玩家在各類遊戲中,能夠有更多的條件並且不依靠外掛,就能可以克敵制勝,但NVIDIA這個Reflex Latency Analyzer還限制要超高更新率的螢幕才能使用,PG259QNR推出這劃時代的360 Hz高更新率,300Hz的寶座都還沒坐熱,就將整個電競界殺得措手不及,果然啊,日本忍者的分身術早已失傳,現在連螢幕上也不給分身術一杯羹吃了。 (迷之音:小編你確定是在介紹螢幕嗎?怎麼看都像是介紹你心愛的機器人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OpLGm3KNM ▲ASUS ROG Swift 360Hz PG259QNR 官方影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10Gbps高速傳輸,j5create JCD375 擴充集線器開箱
隨著科技的進步下,從筆記型電腦、迷你電腦到平板、手機等等,這些小巧便利的3C產品,相信對於許多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不過也受限於小巧空間的關係,通常在I/O上不會設計太多的連接孔,造成玩家們想要一次連接多種裝置時,可能需要買個HUB來擴充。 j5create為了解決這項困擾,推出了許多相關產品,而小編近日入手了j5create所推出的JCD375多功能擴充集線器,來帶大家看看JCD375有甚麼特別之處吧! JCD375外觀採用灰銀的鋁製材質外殼包覆,相當時尚有質感,長條狀的設計在收納上更加簡便,實際大小為長寬高126.5x32.6x12.2mm,重量為90g。 從體積的大小 設計、搭配提供的功能性,基本上作為對應筆電之類的擴充使用,在隨身便利性方面是相當不錯的。 I/O的部分,9合1的JCD375提供了一組HDMI(4K 30Hz影像輸出),兩組USB Type-C Gen2(資料傳輸10Gbps/電源輸入最大100W),三組USB Type-A Gen2(資料傳輸10Gbps,其中一組支援BC快充,最大輸出1.5A),而連接設備端是採用USB-C來做連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設備端的USB-C需有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才能做影像輸出,快充的部分設備本身也需要支援PD 2.0或3.0。 此外,JCD375提供了兩組擴充套件,分別為USB-C to SD/micro SD讀卡機(支援SD4.0 最高讀寫速度可達到312MB/s),與一組USB-C to RJ45網路孔(10/100/1000 Mbps),達到真正9合1集線器,而擴充套件也可以在設備上直接使用。 整體看下來,j5create JCD375外觀上保持了一貫時尚風格,而不管是在資料、影音、網路傳輸也都能一機搞定,擴充方面,4個USB擴充孔已經足夠日常使用,對於只有一個輸出USB孔的行動裝置來說,還可以直接透過JCD375來充電,甚至支援快充功能,讓JCD375不僅美觀又相當實用,對於近日在找集線器的玩家們來說,j5create JCD375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